墨锋藏书阁——《“错误”的行为》
06.03.2020
《“错误”的行为》
作者理查德·塞勒是行为经济学的开创者之一,因为对行为经济学的贡献他在2017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塞勒有三部重要的著作:《赢家的诅咒》、《助推》和《“错误”的行为》。《赢家的诅咒》共收录了13篇文章,1987年塞勒接受邀请在《经济展望期刊》上撰写专栏,一共写了4年13篇文章,这13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经济中的反常现象,也就是和主流的传统经济学分析和预测不一致的现象,如与最大化目标不一致的赢家反而吃亏的赢家诅咒、与消费函数不一致的跨期选择、股市中与有效市场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不一致的1月效应等等。2008年塞勒与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卡斯·桑斯坦合作了《助推》,将行为经济学理论用于分析消费者行为和政府政策当中,通过类似引导式的助推行为帮助人们做出更好的决策,说明了行为经济学不仅仅停留在纸面,还可以具备很强的实用性。《“错误”的行为》则可以看作一本回忆录,描述了1970年以来行为经济学如何从被排挤的边缘学派逐渐被主流经济学接受的发展历程。
我们来看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在一群人中玩这样一个游戏,从0到100之间选择一个数字,使这个数字尽可能接近其他人所选数字平均值的2/3。如果是零级参与者,他会随机选择一个数字;一级参与者认为在其他人随机选择数字下平均值为50,因此他会选数字33;二级参与者认为大多数人是一级参与者,因此会选22;三级参与者认为大多数人是二级参与者,因此会选15。这样继续下去,最后的获胜数字只会是0,如果所有参与者足够理性,应该都会选择0。但是实际结果是怎样的呢?塞勒得到的试验数据表明这要看参与者是谁,经济学知识越丰富的群体得到的实际结果越接近于0,而他在对《金融时报》读者的实验中得到的最终获胜数字是13。
传统经济学的核心假设是人们在做选择时会遵循最优化原则,是完全理性的,即“理性人假说”,因此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上述游戏的结果应该是0。像这样的违反传统经济学常识的现象还有很多,因此早些年也有许多对传统经济学理论模型的批评声,但总因为理由牵强和实证证据不足而未受重视。而理查德·塞勒作为传统的经济学博士出身,一直对传统经济学抱有质疑,毕业后就开始挖传统经济学的墙角,最终坚持挖墙角三十多年将行为经济学带进了经济学的主流舞台。
1. 禀赋效应:这一概念认为,相比于收益,人们更不愿意承受损失。塞勒通过实验得到的结果说明损失带来的痛苦大概是收益带来的快乐的两倍。
2. 心理账户:消费者会在心中把支出分为不同的账户,如旅游的预算、买衣服的预算、娱乐的预算等等通常是分开的。
3. 跨期选择:人们会表现出时间偏好的动态不一致性,因此长期理性选择能力值得怀疑,如人们内心对贴现率的选择完全是非线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