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锋藏书阁——《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14.04.2020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2010年起,在时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的领导下,中央财办启动“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课题,研究人员来自人民银行、银监会、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开发银行等单位,最终的研究成果为中央决策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2012年整理出版成本书。

本书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2008年金融危机和1929年大萧条的发生、演变和影响进行比较研究,期望以史为鉴,展望未来。


17107f391662fc823fb71b0c.jpg!custom660.jpg


两次危机的区别点如下:

1. 人口结构不同:大萧条期间的人口年龄比较年轻,中等收入者比重偏低,受教育程度不高;金融危机期间发达国家普遍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中等收入者比重上升,受教育程度提高,福利化制度和人口年龄因素使得劳动力市场适应性减弱。

2. 技术条件不同:大萧条和金融危机分别发生在工业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之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金融危机有更快的传播速度和更明显的同步市场波动。

3. 经济管理制度不同:宏观经济管理制度从无到有,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在金融危机期间进行了快速的直接干预,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了经济自由落体的状态。

4. 全球化程度不同:金融危机期间,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大大提高,使得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程度更明显。

5. 全球经济格局不同:相比于大萧条,金融危机时期新兴国家大量崛起,在发达国家内需下滑时,世界出现新的经济增长发动机,对全球经济的拉动作用加大。


timg.jpg


两次危机的共同点如下:

1. 两次危机爆发前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危机发源地的政府都采取了及其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

2.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两次危机前人群收入都处于两极分化的顶点。

3. 民粹主义盛行,技术变革和分配差距扩大造成的心理压力引起社会公众不满,执政党无力改变现状和选票政治推动下,政府倾向于更多地采取民粹主义政策安抚民心。

4. 大众的心理处于极端的投机状态,社会心态浮躁,在宽松货币环境和以提高杠杆率为实质的金融创新助推下,公众大量举债进行高风险投机。

5. 过分宽松的货币政策,泛滥的信贷政策引起了股市泡沫和投机狂热。

6. 危机的发展有特定的拓展模式,在完成自我延伸的逻辑之前,不可轻言经济复苏,两次危机在演化中都造成了其他重大风险事件。

7. 两次危机都倒逼出重大的理论创新,大萧条后发生了凯恩斯革命,金融危机期间各国创造出更多全新的金融手段。

8. 危机具有强烈的再分配效应。

在今天阅读本书显得更有意义,因为我们可能正在经历第三次危机。与前两次危机相比,本次危机又有很大的不同,包括爆发原因、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危机发展过程等等,但我们也能看到与前两次危机存在的一些共同点,如危机前的金融创新、投机繁荣、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民粹主义盛行等等——“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总是押着相同的韵脚”。